朱瑞庭副校长谈十八大精神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 2012-12-26 浏览次数: 316

“在学校从外延向内涵的转型到了艰难的爬坡阶段,面对不同的发展环境和更高的发展目标,怎样更好地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好统筹协调,创新驱动,保证学校可持续、高水平发展?”这是副校长朱瑞庭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1221日,朱瑞庭约见建桥报记者,就人才引进、教师发展和内部管理等问题发表谈话。他强调,空谈误事,实干兴校。民办教育是改革的产物,同样需要以改革来支撑民办教育的发展。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到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民办高校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目标和神圣使命。

朱瑞庭分析说,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瞄准实体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开始深度融入产业发展。产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协同创新和发展,对高等教育既是极大的机遇,更有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通过实干取得实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应用导向,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实践育人。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产业、市场的联系,使受教育者获得创造价值的能力,让学生成功之路走得更加踏实。

 

人才引进:积极稳妥

 

朱瑞庭认为,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队伍建设始终是重要抓手。没有落后的学生,只有落后的教育;教育的落后首先是教师的落后。在队伍建设上,我们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向,引进和培养并举,“双轮“驱动。他强调,各二级学院要按照学校的部署和要求,根据学院发展的实际和需要,积极稳妥地做好适用人才引进工作。在具体的引进工作中,既要充分认识人才引进的紧迫性,又要严格把握标准。要全面考察引进对象的教学、科研素养和发展潜力,院长、系主任要全程介入面谈和试讲环节,在引进的时候就要考虑将来的岗位性质、学科归属和发展方向。要着力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师基本素养的双师型教师。

 

教师发展:人人入轨

 

朱瑞庭指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要办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其关键在教师。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教师的终身发展已经成为严肃的话题,为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主动走出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紧跟产业发展实际,向实践学习,向市场问计,向行家讨教;另一方面,学校要继续搭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更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在专业发展上,对青年教师就是要实行“一刀切”的政策,那就是青年教师人人要入专业发展之轨,人人要发展,人人要有学科归属,人人要搞科学研究。青年教师是不是参与专业发展,入轨专业发展的效果如何,都应该纳入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出国交流等的条件和依据。检验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的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的质量。全体教师要围绕“从作业到作品,从作品到产品”的过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内部管理:各安其位

 

朱瑞庭说,学校将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内部管理,真正形成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他强调,职能部门、业务部门要根据学校建设发展需要,切实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要摈弃一切“假、大、空”,向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宣战。既要做好规划、协调,又要强化服务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树立“管理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职业素养,注重细节管理、精细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引入“问题导向,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工作方法,着眼于解决在工作中长期存在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要冲破阻碍发展的制度惯性和工作惰性,要在思考、研究当中开展日常工作。各个部门、所有岗位、全体教师,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朱瑞庭说,学校正处在发展转型期和建设爬坡期,关键在创新,出路在改革。知难,行更难。我们的工作不进则退。学校发展的目标已经确定,路径已经明晰,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要选择义无返顾,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汇聚全体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教学的专注、对科研的追求,为学生建更多的桥,给学生更多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