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制度建设  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度
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度  

上海建桥学院“十三五”期间发展规划纲要

(修订稿)

 

第一部分:序言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2011-2015),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取得重要成绩的五年,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广大师生励精图治,真抓实干,在校园建设、内涵建设、文明建设上交出了三份满意的答卷。占地面积800亩、一期投资26亿元、建筑面积近38万平方米的临港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获得全国文明单位殊荣,先后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一所全国知名的民***院校。

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五年来,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管、文、经、工、艺等五个学科门类的专业布局结构,设置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14个。学校在校生规模显著增加,至20159月,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总计14308人,同比增加2997人,其中本科生11970人,同比增加3639人,成为上海在校生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五年来,学校累计获得11463万元政府扶持资金资助,有力促进了教学仪器设备更新以及实验室建设,尤其是新校区的建成更是极大程度上改善优化了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为未来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五年来,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共有近14600名合格毕业生走向社会建功立业,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签约率稳定在90%左右。五年来,学校累计获得上海市本科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重点课程31门、民办教育高地(特色专业建设)2个、教学团队1个,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8个,上海市优秀教材5项,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已达210项,省部级奖项已达244项。学校与172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其中不乏中兴通讯、春秋航空、百联汽车、豫园黄金、汉堡王等知名企业。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五年来,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基本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以专职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741人,其中专任教师512人。专任教师中博士41人,占比8%,硕士243人,占比47.5%,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05人,占比40%。教师队伍中,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人,上海市模范教师1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上海市育才奖13人,上海市“晨光计划”9人,海外名师项目2人。五年来,有4位教师被聘为正教授,39位教师被聘为副教授。学校不断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有120位攻读学历学位,44位国外访学进修,23位国内访学,41位企业践习,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已形成一支上海民办高校中教师数量最多、结构最合理的师资队伍。

科学研究取得进步。五年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30项,到账科研经费1035.9万元。发表论文771篇,其中发表核心期刊227篇,SCIEIISTPCSSCI收录论文120篇。撰写学术专著7本。同时,学校在上海民办高校中第一家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第一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第一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在上海民办高校中第一家获准将内部学术刊物更名为学报,目前《上海建桥学院学报》已累计出版37期。学校在科研项目立项数、科研经费到账数、科研成果数量等方面均处于上海民办高校前列。

学科建设开始起步。学校于2011年正式启动重点学科建设,遴选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等3个学科为第一批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遴选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金融学)等2个学科为第二批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第一批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已完成结题验收。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启动,推进了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科建设基本队伍,凝练了若干个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方向,开展了与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有13位教师先后分别被聘为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首期2名与东华大学联合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顺利毕业。

对外合作发展迅速。五年来,学校国际化战略迈出坚实步伐,与56所境外高校(其中台湾18所)签署合作协议,共有480余名学生赴境外游学或深造(其中赴台230名),430余人次教师赴境外学习或考察(其中赴台160人次)。与丹麦奥胡斯商学院的留学生项目已成功举办三期,共有73名留学生来校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学习。另有50余名留学生来校短期游学。学校成立了上海民办高校中第一个以招收外籍留学生为主的国际设计学院,目前共有25名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位。我校与美国沃恩航空科技学院合作办学项目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实现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零的突破。此外,在日本、泰国、斯里兰卡等地区,学校陆续建成了一批海外实习基地。

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五年来,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董事会、校长、党组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各类权利主体关系顺畅、权力运行有序。多元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机制更加成熟,教代会审议工资改革方案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事项、定期评议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已形成常态。“十二五”期间,学校两级管理正式启动并不断成熟,初步形成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管理架构,二级学院的自主性不断加强。

“十二五”的五年,是学校硬实力、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五年,是学校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五年,为学校未来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展了空间。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期间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依然存在;办学特色尚不明显,缺乏一批品牌优势专业;学科建设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十分薄弱;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与转型发展的不适应性十分突出,尤其是教师能力与素质的不足已成为转型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学生培养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还未形成;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效率还需提高,执行力有待加强;经费来源单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在“十三五”中,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和瓶颈,是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最重要任务,必须用加快发展来解决好这些问题,真正把功夫用在内涵建设各项工作上,必须用深化改革来克服好这些瓶颈,用改革释放的红利推动学校发展。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年)

3.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2014年)

4.上海市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意见(2015年)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

6.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年)

三、“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原则

规划编制遵循四个导向作为基本原则:

一是目标导向。以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技术型大学为基本目标;以规模指标、质量指标、发展指标、改革指标、民生指标为支撑的目标体系来统一认识、增强信心、激发斗志、落实任务。在有限时间、有限目标、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中实现学校在新校区建成后的转型新发展、质量新跨越。

二是需求导向。在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中,以需求为导向基本完成以专业群、学科群对接产业群、产业链的专业学科结构布局调整。在服务上海、立足浦东、融入临港中,按照“聚焦重点、错位发展、协同创新”的思路,以国际合作和产学合作为双轮驱动,以信息化为支撑,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能力。

三是问题导向。针对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性,坚持问题导向,用深化改革来破解难题,用改革创新红利来推动学校发展,始终保持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四是创新导向。大力推进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在现代大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国际合作、党的建设等方面,坚持创新导向,瞄准突破口,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一条具有民办特点、建桥特色的办学道路。

第二部分:“十三五”期间发展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国家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总体方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坚持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通过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治理能力,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国际合作、产学合作为驱动,加强区校联动、企校联动、校校联动,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二、发展定位

1.办学性质:坚持民营模式、公益属性。

2.办学层次:坚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探索高职-本科-专业硕士学位多层次职业教育。

3.人才培养: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

4.服务面向:坚持服务上海、立足浦东、融入临港,实现在对接中找准位置,在合作中争取资源,在服务中提升水平,在融入中作出贡献。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紧密结合上海和浦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临港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坚持校企合作,坚持国际合作,到2020年,把建桥初步办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跻身中国一流民办大学行列。

(二)指标体系

1.规模性指标

在校生达到205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8000人左右,专科生2500人左右。留学生规模达150人左右。重点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培育建设3-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十三五末期均达到申硕条件,本科专业数达35个,专科专业稳定在10个左右。

建成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量控制在900人左右,增量部分主要向专职教师倾斜,实现专兼、老中青、校内外三个结合。专职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达40%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达75%以上(其中博士学位达25%),具有海外留学一年以上经历的教师占比不低于30%。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80%左右。专任教师师生比达到1:18,辅导员师生比不低于1:200。积极引进台湾优质师资。

2.发展性指标

学校用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争取政府资金累计1.5-2亿左右,学校予以一定配套。除学费、住宿费收入外,其他经费来源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基本建成2-3个以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为方向的重点学科群。列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规划建设单位,在“十三五”末期,建设培育的工程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等学位点符合申硕条件。继续做好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进一步发挥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

与境外高校合作办学的专业占比达30%-40%,学生覆盖面达20%-30%。到2020年,有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每年不低于5%

校企合作专业群实现100%全覆盖。到2020年,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占全校兼职教师数的40%,全校由企业参与开发的课程数占比20%,共同编写教材占比10%,校企合作教学团队联合授课门数占专业课的10%。信息化建设中,无线网络覆盖面达到100%无死角,构建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满足未来大量在线及移动学习的需求,构建一个高效管理、多样服务、开放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的智慧校园。轻应用的移动化应用达70%

3.质量性指标

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不少于3项,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立项不少于5项,通过国际认证的专业数达到2-3个,探索实施专业国际认证,争取部分专业符合国际认证标准。开设双语课程占比20%。通过2019年教育部对学校的审核评估。

学生就业方面,就业率不低于98%,签约率不低于90%,专业相关度高于65%,就业现状满意度高于75%,毕业生工资/北上广非211高校毕业生工资均值高于1.1,大学期间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高于2.5%,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不低于2%

竞赛考证方面,学生竞赛获奖累计超过200项,其中省部级100项,国家级100项,国际级1-2项。毕业生人均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水平类证书1本以上。

4.改革性指标

职称制度改革。建立正高和副高的校内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度,建立辅导员的校内技术岗位聘任制度,建立业界师资的校内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度。

师资队伍培养的改革。实施建桥优秀教师激励计划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计划。

干部队伍培养的改革。实施建桥优秀中青年干部培养计划,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下降3-5岁。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以任务定岗位、以岗位定薪酬、以考核定绩效、以绩效定分配的新型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绩效优先的分配原则。

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以服务为本、高效为主、效率优先、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实行机关大部制的结构调整,通过定岗定编,使各级机关管理人员总数控制在教师总数20%以内。畅通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机制和渠道。

5.民生性指标

更好促进教师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营造更适合教职工的工作环境,营造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2018年实现教师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收入增量部分更多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

四、战略任务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在服务上海、立足浦东、融入临港中,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行业需求,优化专业学科布局结构,通过着力构建六个体系来实现“十三五”的转型升级。

(一)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1.服务经济发展,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以管、文、工三大支柱学科门类为基础,建设以下7个学科专业群:依托并服务于临港产业区现代装备和制造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依托并服务于临港信息产业园的ICT专业群;依托并服务于自贸区转口离岸业务的金融、贸易、物流专业群;依托并服务于迪斯尼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休闲服务专业群;依托并服务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空服务专业群;依托并服务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珠宝专业群、新媒体专业群和创意设计专业群;依托并服务于上海外向型经济的应用外语专业群。选取2-3个专业群、5-7个专业作为学校特色发展领域,集中人、财、物等各项资源优先发展。鼓励各学院之间、各专业之间跨领域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开展国际认证。

2.厘清岗位能力,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完善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各环节、各课程与能力目标之间的关联,根据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要求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善。完善校、院两级课程委员会工作制度,吸收行(企)业专家、校外同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进行审核,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资源,改革通识教育,设计具有建桥特色、与学生核心能力相匹配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制度,积极探索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多种形式帮助与激励学生考取更多证书,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证书,鼓励专业教师率先考取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3.推进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匹配能力培养目标。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校企协同课程、“双证融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和多样化评价。加快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运用,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学习体系。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

4.持续推进素质拓展项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的实施,使这一活动深入人心,成为建桥文化的一部分。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专业教育、结合生产实践,建立课程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个性化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5.注重多元评价,完善多层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为基础建立课程改善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循环改善制度。形成集两级质保、雇主调查、校友调查、在校生调查、课程评价、督导检查、专业评估、年度质量报告等一体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对学校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应用,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五注重”的质量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支持中心和学生助教的作用,实施驻点答疑等制度,形成学风改善的长效机制。

6.完善以“三位一体”为核心的全员育人机制。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重点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学风建设与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党团工作指导、素质拓展指导、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班级建设及维护安全稳定等多方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创新学生工作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建立有民办特点和建桥特色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辅导员、班导师、助理辅导员“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加强菁英学院建设,加大学生骨干的培养与培训力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工作合力。

(二)以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互惠互利为特征的产学合作体系

7.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健全鼓励产学合作的规章制度,加强与产业接轨,深化实务教学,培育学生专业实务能力及就业竞争力,使校企合作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制定企业导师计划,鼓励企业专业人员承担学生职涯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项工作。实施毕业设计、毕业专题并存的管理模式,逐步采取项目引领、企业出题、双师指导、协同完成、市场评价的模式。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投身社会服务,鼓励教师开办公司或参股校办产业。“十三五”期间,实现所有专业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合作,所有教师都要参与不同形式的产学合作,所有学生都要接受产学合作的培养过程。

8.推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汽车服务工程、工程管理、计算机专业群、新闻学、日语等5个第一批校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强更多的示范性产学合作专业建设,形成一批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好计算机专业群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其他专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上的创新突破。抓住临港校区建成启用的契机,积极推进校企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按专业群建设功能完善、设备一流的校内仿真实验实训场所,同时积极鼓励校内创新实验室、工作室建设,保障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完善校内和企业实习实训制度,试行开展假期实习、生产化实训。

9.加强学科支撑作用。坚持以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为指导的 学科建设方向,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整体布局、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结构,特色发展、水平提升的学科建设目标,根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专业学位点建设一体化的工作思路,按照聚焦、错位、合作的学科建设路径,不断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形成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学科平台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实施抓特色、抓机制、抓绩效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增强学科发展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鼓励与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动合作搭建学科发展平台;借助“外脑工程”助推学科水平提升,鼓励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和面向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服务。

10.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国务院学位办《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要求》为依据,启动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项目、专业硕士学位点培育项目,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强动态评估和绩效评价,通过找差距、补短板,在“十三五”末期完成建设,在2020年申硕中成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11.提升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十三五”末,年均课题总量达到400个左右,其中横向课题占比明显增加,横向课题总经费达到200/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上实现零的突破;发表各类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达到300/年,产出一批实用性专利和若干发明专利。力争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形成若干支方向明确、产出稳定的科研团队。

(三)以成就每一位教师成长为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12.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持续优化教师结构。着重解决教师总量不足、专业分布不均、结构不够优化、梯度不够合理等问题,积极引进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积极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或担任专兼职教师;继续重视优秀退休教师返聘工作;更加重视开拓和使用好境外合作院校的教师资源,聘请境外专家学者来校授课讲学,重点加强台湾优质师资的引进;形成更加合理的教师专兼职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

13.不断加强教师培养,促进教师双能提升。继续做好强师工程和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为教师培养及成长搭建更大的舞台,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更加突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系主任队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遴选具备丰富从业经验的业界专家参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教学,带动专业教师发展;积极拓展与所依托的行业或企业合作,创造条件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观摩、调研、践习。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双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14.推行教师综合评价,推动教师分类发展。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综合评价办法,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并重,明确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聘任高级职称必须有担任辅导员、班导师、直接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育人经历。鼓励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基本任务的前提下,在教学、科研、服务等方向分类发展,同时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评优奖惩、职称职务晋升等挂钩。与人员的引进、培养、考核相匹配,建立真正开放性的人员退出机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局面,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科学配置。

15.实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注重辅导员能力培育和规范化工作流程建设,强化辅导员工作考核。以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为中心,创新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实施辅导员分类发展培养计划和能力提升计划,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党建等培养方向,支持辅导员成立专业化工作室,提高辅导员第二课堂辅导能力,形成工作有活力、干事有平台、发展有保障、事业有追求的具有民办特点的辅导员工作良好局面。

16.实施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改善教师待遇。实施分配制度改革,按照“稳定存量,做活增量”的思路逐步提高收入中以激励为主的增量比例,优化增量结构。逐步加大对学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教师的奖励力度。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优秀人才奖励计划。进一步调整收入较低青年教职工的工资结构。健全教职工退休保障机制。逐步完善职工福利结构,探索建立管理人员职级工资结构。

(四)以全球化视野下多元合作为抓手的国际化办学体系

17.多渠道引进国际教育资源,不断拓展合作办学项目。注重对国际教育资源的吸收、消化,多形式、全方位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增强教师能力与水平。以沃恩-建桥中外合作项目为契机,继续扩展1-2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一步扩展海外实习基地。

18.大力推进双向留学工作,加强国际化办学资源建设。以促进国际设计学院发展为抓手,不断扩大长期留学生规模。继续巩固好已有合作办学项目,拓展其他国家留学招生项目,在中短期留学生数量上实现进一步突破。积极推动学生出境研修、游学或实习,充分利用学校与海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强化国际课程建设、国际师资打造,提升国际化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五)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支撑的内部治理体系

19.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决策授权、校长行政负责、党组织政治保证、教代会和师生民主监督、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的权力运行机制,保障所有权与管理权、行政权与学术权相对独立、有序行使,实现“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目标,探索具有建桥特点的管办评分离机制。

20.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章程,使章程的内容更具完备性,执行更具操作性,巩固章程作为校内“基本法”的地位,将一切办学行为规范到章程框架内。以章程为核心健全学校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完善校内议事规则、工作规程,健全师生权利救济机制,加强信息公开。

21.进一步深化两级管理。进一步调整学校与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使学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的管理模式真正转变为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管理模式。鼓励学院开展两级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学校通过目标责任制实现对二级学院的管控,试行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实行校内资源使用成本核算,试点关键绩效产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

22.启动大部制改革。按照服务对象构建职能部门,精简机构,探索跨部门项目制运行模式,提高管理有效性。进一步优化当前的行政组织结构,加快行政团队年轻化进程,提升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着力解决行政干部调研思考能力较弱、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精简办事流程、审批事项,推进机关SOP建设,实施一站式服务。淡化管理人员行政级别,探索实行职员职级制度,推进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针对管理人员建立“岗位职责+业绩评价”的管理模式。

23.鼓励实施标杆管理。校、院两个层面均从境内外各选取一所院校作为标杆,通过全面对标,从各个方面与标杆院校进行比较、分析、判断,通过学习优秀标杆院校的先进经验来改善自身不足,提升办学水平。

24.推进信息化治理。将信息化作为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大数据对决策的支撑能力。综合运用移动端、PC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学生事务、后勤服务、监督评价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打造智慧型校园。

(六)以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为基本特征的党建工作体系

25.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巩固党委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事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组织在发现、培养、使用、评价干部队伍方面的作用,通过践行“三严三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等举措,加强校院两级党政班子建设,提升干部队伍顶层设计能力、破解难题能力、改革攻坚能力。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履行好党组织的统一战线职责,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集聚各方力量促进学校发展。

26.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文化引领作用。将践行校训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不断发扬艰苦创业、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建桥优良传统,使之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增强教师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使教师有尊严感、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创新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融入到学校改革发展全过程,争取保持全国文明单位荣誉。切实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

五、落实方案

27.加强对规划方案的细化。进一步加强调研,组建专门队伍编制《上海建桥学院“十三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上海建桥学院“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上海建桥学院“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规划》,细化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具体目标和行动举措,细化“十三五”规划方案中关键指标的落实行动计划。

28.加强对规划执行的管控。成立“十三五”规划推进领导小组,按年度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二级单位,确保二级单位年度工作计划与“十三五”规划有效衔接。加强过程管考,董事会每年至少听取1次学校关于“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学校每年至少听取1次二级单位关于“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将“十三五”规划执行成效纳入董事会对校行政班子、学校对二级单位的考核指标。2018年年中举行一次规划执行的中期评估;2020年上半年举行十三五规划执行期末总结。

29.加强经费资源筹措和保障。聚焦“十三五”期间需要突破的重点任务,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合理统筹经费使用。发挥上海建桥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作用,多渠道募集资金补充办学经费。鼓励各二级单位多方争取校外办学资源。整合各方资源,做大非学历培训业务。